新华社客户端上海9月26日电(记者 张建松)什么是“核”?核电站怎么发电?核电站安全吗?……许多只能在书本上看到的核科学知识,生动地展现在学生们面前。9月25日,“上海核能公众开放日暨全国科普日核科普联合行动”活动,在国家核电(上海核工院)举行,为“双减”后的学生们课外生活,增添了丰富内容。
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站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总设计师郑明光与学生们进行科普互动。 张建松摄
由上海市核电办公室、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上海市核学会共同主办的这一活动,以“核能科普共商共建,双碳双减同频共振”为主题。活动上,开展了“校企共建”核科普联合行动、大师讲堂、参观核科普展厅等多项活动,并发布了首套《核科普精品课程》,授予上海相关学校和师生“核科普教育站点”“核科普教育大使”等称号。
学生们在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核科普展厅参观。 张建松 摄
据国家核电(上海核工院)总经理王明弹介绍,上海是我国核电的肇兴之地,具有开展核科普工作得天独厚的优势。上海拥有国内最完整、综合实力最强的核电产业链,涵盖近200家核能相关企业。近年来,上海累计实施核电科研项目总投入达超100亿元,形成专利近3000项,是上海“四个品牌”中“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两大品牌的典型代表,具有良好的核科普资源。
国家核电(上海核工院)作为全国核科普教育基地,将在上海市核科技、科普相关单位指导下和教育部门支持下,积极谋划上海核科普发展方向,构建多元化的核科普课程体系,探索“校企共建”的核科普新模式,着力构建立足上海、辐射长三角地区的“核科普生态圈”。
在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科普展厅拍摄的铀浓缩物--重铀酸氨。张建松摄
科普团队将从“人-书-影-物-展”等5大方面,创新核科普手段,构建优质内容体系。“人”——建立核科普站点,培养核科普大使,培养具有成熟科普授课能力和高科普素养的专家和人才梯队。
“书”——基于国家核电(上海核工院)核能课程库和教材库,引入上海市核电办、上海市核学会优秀核科普知识书籍,创建涵盖核物理、核科学发展史、核能利用、核能发电、辐射防护等方面内容的核科普课程体系。
“影”——以国家核电(上海核工院)核能科普卡通形象“铀子哥”为原型,编制科普故事脚本素材,形成系列化卡通动漫微电影、微课,通过多种新媒体平台播放,深度强化科普宣传。
“物”——依托“铀子哥”形象结合公众需求、考虑宣传品宣传效果以及实用性,形成系列化核科普宣传品和趣味科普教具。
“展”——将国家核电(上海核工院)全国核科普教育基地科技展厅、重大专项科技创新成果展厅、人因工程实验室等现有展厅资源进行整合和升级,实现科技化电子导览,并建设数字化统一展示平台,协同上海科技馆布置相关核科普集市和展览,优化建设沉浸智慧型展厅。
在多种科普手段的基础上,以科普团队、科普站点、科普基地和学校社区基地为“点”,以人际传播、大众传播和新媒体矩阵传播等传播形式为“线”,以上级部委指导、长三角-上海市区域资源协调、跨区域协同等科普协同工作形式为“网”,打造“点-线-网”结合的核科普生态圈。(完)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工作人员向学生们介绍核电站设备知识。 张建松摄